智慧自動咖啡?

上午8:07 黑老闆 0 Comments



  自智慧型手機問市以來,全球一直沒有出現更新的劃時代產品,經過一段渾沌不明,近來「智慧型自動化」運用科技頗有一統天下的氣勢,無論是機器人、無人機、自駕車…勾勒出一個把人變不見的未來世界,而這些未來最能影響人類行為的產品,無一不與智慧商機運用有關,如果運用在咖啡產業又會怎樣呢?一趟歐洲行讓我感觸更深了…。

  我的「2016high遊」以巴黎為主要據點,靠自駕、搭歐鐵、搭巴士,短短45天一共遊歷七個國家。忝為咖啡職人的我,所到之處除了尋訪傳說中的歐香咖啡,免不了品評考察當地的咖啡風味與產業文化…。
【塞納河左岸老字號的雙叟咖啡】 


 【香榭里舍大道費洛蒙破錶的露天咖啡座,但是我喝的是可樂】

【巴黎落腳處的街角咖啡店】

【盧森堡公園旁的早餐咖啡】

【歌劇院地鐵站內轟隆作響、低矮悶熱、與台北昂貴高檔完全難以聯想的Paul咖啡】

【歐洲最後一天聖路易橋頭帥哥服務生咖啡店La chaumière en l'Ile


【開往阿姆斯特丹的鐵力士號Thalys上叫賣咖啡的隨車服務生】

  說真的,只有親自一探究竟你才會發現這些咖啡店翻桌率奇低無比,從外頭看似門庭若市,坐無虛席,但走進店內空蕩蕩的教人難以置信,原來溫帶國家的店家大多都沒裝冷氣,夏天悶熱到只想往外逃,更甭說坐在裡頭喝熱騰騰的咖啡了;顧客搶坐室外咖啡座聊天看街景,一杯一飲而盡的咖啡就能坐個把個鐘頭,我真的很懷疑店租、人工成本高得嚇人的巴黎,生意怎麼支撐的下去?
時下流行的咖啡喝法即源自歐陸,其中最具代表性、也是現今主流的當屬義式(濃縮)咖啡。來到歐洲,如果抱著朝聖的心態點一杯來品啜…恐怕會大失所望,濃得化不開的羅布斯塔味又苦、又澀,連一向習慣"black"不加糖、不加奶的我,初到歐洲都得加糖才得以下嚥。以前聽說義大利人喝Espresso會加大量的糖,喝完的咖啡杯底總會殘流厚厚一層糖漿;傳聞是否屬實,因為我這次沒去義大利無法實地考證,但是所到之處的歐洲人喝咖啡都加很多糖倒是不假。
咖啡是歐洲人日常飲品,不似亞洲國家是這幾十年才流行起來,特別是日本、台灣近年精品咖啡當道,品種、產地、海拔高度、風土條件、取豆、挑豆、烘焙手法、萃取方式…無不挑剔到近乎病態。遊歐期間完全沒看過有用手沖、虹吸的沖煮方式(少數店內還是有陳列器具),義式咖啡機還是市場主流。
話題回到「智慧自動化」對咖啡的影響。因為自駕與搭巴士的關係,途中停留許多小城鎮與高速公路休息站,星巴克、雀巢等知名國際咖啡品牌就不用提了,連Paul和一些在地品牌都有全自動咖啡販賣機,各家品牌機器陳兵列陣任君選擇,我每停車休息看到不同品牌的販賣機,總忍不住手癢投錢買一杯試試。





  這些咖啡自動販賣區造型裝潢頗有設計感,非常搶眼,詳盡的品牌logo、商品文宣,極力強調品牌意識,不過您千萬不要拿台灣包裝飲料自動販賣機來相提並論,看起來不怎麼厲害的全自動咖啡機其實非常…客製化,投幣後可以選豆子、選口味—ristrettonormalelungosingledoubletriple任君挑選;加不加糖、全糖還是半糖、加奶不加奶,要熱要冰更是基本選擇。咖啡出口會先掉下一個杯子,接著加糖、注入咖啡、注入牛奶,動作一氣呵成,最後還會掉出一支攪拌棒。有的機器還會講話,就和真人服務一般,只差看不到人而已,而且口感不差,和店內由人沖煮的沒有兩樣。
工業革命後,人工被機器取代大半,資訊化後更大大提升服務效率,但是服務業始終不動如山,因為服務強調是人情味、臨場應變力、人與人的溫度,機器再聰明也只是輔助的角色。但是智慧機械、物聯網、巨量資料、雲端運算等技術發展出人機協同工作的智慧工作環境,咖啡產業鍊每個環節的關鍵技術幾乎都能由智慧機械取代,咖啡採收揀豆工人、烘豆師、咖啡師恐怕都有失業的危機…。
朋友找我合開Lu Space 路咖啡之初,大家對我們採用30多萬全自動咖啡機的決定非常不以為然。忝為咖啡職人,怎麼會如此墮落用機器煮咖啡?直到咖啡機到貨進行設定時,大家才理解我的決定是正確的,因為無論研磨粗細、粉量多寡、壓粉力道、預浸時間、注水速度、溫度…無一不能客製化細部設定;一旦完成設定後,員工毋需專業技能、全部按程序步驟要領來操作,十分鐘就能上手,一指搞定,每一杯咖啡都是系統化、標準化的好品質。繁複的步驟簡單化,簡單的事情重複做,就能創造更大的商機。


未來咖啡產業會怎麼走?我不是趨勢大師,不敢驟下定論,但是勞工權益意識日熾,人力成本只會逐年攀升,經營者遲早要在專業技術與商業服務間做取捨,如果超商員工都能賣咖啡、消費者的需求從一杯咖啡轉為一方空間,無人服務咖啡館應運而生恐怕只是遲早的問題了。

You Might Also Like

0 意見: